近日在某个场合,一位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问笔者,能否从八字命理的角度来看一下宋太祖赵匡胤逝世的原因,究竟是自然死亡还是被人害死? 笔者当即从网络上搜索赵匡胤的八字。这一搜不要紧,一搜,居然发现网络上不少算命“大师”早已对这个问题作了各种分析。只不过,他们所列的赵匡胤的八字,各不相同,有说赵的八字是丁亥 癸卯 丁酉 丙午,有说是丁亥 甲辰 丁卯 庚戌,有说是丁亥 癸卯 壬辰 乙巳,等等。总之不管什么八字,他们都能得出赵匡胤该于公元960年做皇帝,该于哪年有什么重大变化,该于976年去世这样的结论。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歌星陈琳、韩国原总统卢武铉、主持人李咏等名人去世时,网络上各路算命“大师”在不知其精准八字的情况下,随便编造一个八字(当然可能也是对照他们的“理论”反推的),然后说是他们的八字,最后得出他们都在此年该死的结论!再看看网络上对赵匡胤八字的分析,甚至还有“大师”对赵匡胤幼名“香孩儿”作了命理上的分析。因为据史书记载,宋祖生时身具异香,三日不散,故幼时有“香孩儿”之称。然后这位“大师”从八字分析,说因为宋祖生时庚戌纳音钗钏之金,逢生年天门亥宫而绝非世间凡胎俗物也。 照这位“大师”的解释,是否只要是亥年庚戌时的命造,刚出生时都“身具异香”而非世间凡胎俗物呢?笔者不禁想到,史书上记载黄帝一生下来就会说话;秦始皇的祖先女修姑娘因为吞食了一颗鸟蛋很快就怀孕了;汉高祖刘邦的母亲有一天电闪雷鸣之际梦到与龙交合,不久怀孕,生下来的刘邦左腿上刚好有七十二颗黑痣;汉武帝的母亲王娡有一天梦到太阳钻到自己的肚子里,此后怀孕,由此生下了千古一帝汉武帝;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出生时,农田里一茎生出了九穗,而此时满屋红光,又来了一群凤凰来给小刘秀庆生;魏文帝曹丕出生时,空中有青色云气集结,终日不散;东晋元帝司马睿出生时房内“神光之异,一室尽明”,出生后相貌也不凡,“白毫生于日角之左,隆准龙颜”;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出生时产房有红光降临,一室尽明,当夜还有甘露“降于墓树”;齐高帝萧道成出生后,“姿表英异,龙颡钟声”,更令人诧异的是遍体生有鳞片,活似真龙;十六国的后赵皇帝石勒出生时,红光满屋,还有一道白气从天而降,直垂到院子当中,“此胡状貌奇异,志度非常”;北齐高祖高欢“住居白道南,数有赤光紫气之异”,邻居对此异象感到奇怪,劝说高欢父亲搬家;北周文帝宇文泰生而有“黑气如盖,下覆其身,背有黑子,宛转若龙盘之形,面色紫光”,整个一条黑龙再世;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出生时,产房有紫气萦绕,头生龙角,身长龙鳞,头顶有五束光芒直冲云霄,活生生一真龙下凡的景象,杨坚手中还有天然的“王”;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有两条龙在产房外游走,好像是在保护小李世民,使小李世民顺利出生;宋太宗赵光义母因梦有神人手捧太阳放入腹中而怀孕,出生时红光直透产房,在上空凝结,犹如大火之势,四邻街巷中都闻有奇异香气,与其兄赵匡胤出生时的境况几乎如出一辙;宋英宗赵曙还没出生时,他的父亲曾梦见两条龙与太阳一起掉下来,并用衣服装住了它们。赵曙出生那天,赤光满室,还有黄龙在赤光中游走;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地,房里异常明亮,以至邻居家都以为着火了,赶来救火,才发现并没有失火,而是一个小孩出生了!清世祖福临的母亲庄妃怀胎时,有红光绕身,盘旋如龙形,福临出生时,红光满天,香气经久不散(看着真眼熟)。但凡看过史书,会惊讶地发现,古代很多帝王出生前或出生时,都会有一些“异象”发生。没想到这些算命“大师”们居然能从八字命理上分析出这些“异象”的“原因”。实乃令人佩服! 对于这种基于“君权神授”思想而杜撰出来的帝王出生时的异象,这些算命“大师”居然也能信以为真,并且能从八字上论证其原因,真是可笑之至。其实网络上很多所谓的命理分析文章,总之就是不管什么八字,他们都能得到一个既定的结论,实乃胡扯,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可以说这是对读者的一种极度不负责任。 话题有点扯远了,下面我们言归正传。 一、关于“斧声烛影”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入夜,天降大雪,不知何故,赵匡胤突然召赵光义入宫饮酒。那天晚上,赵匡胤屏退左右侍卫,只有他们兄弟二人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直到半夜时分,屋外宫人看见赵光义时而避席,摆手后退,像是在躲避,又像是在谢绝什么,又见赵匡胤手持玉斧戳地,还大声喊道:”好做,好做。”(也有描述成“好为之”。)言毕,兄弟俩就散了。到了凌晨时分,朝中大臣便听到了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关于他的死,宋朝的官方正史上仅留下了这么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二十日的凌晨,赵光义急急进宫,登基做了皇帝,是为宋太宗。 本来白天还活蹦乱跳的一个人,就因为晚上和亲弟弟喝了一场酒,死了。那么,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见解。有认为,赵匡胤那天晚上喝多了,喝死了;有认为,这哥俩喝到兴头时,不知何故争执了起来,赵光义索性用了一碗毒药,害死了赵匡胤;有认为,赵匡胤那天晚上生病了,赵光义就调戏花蕊夫人,结果赵匡胤恼羞成怒,就跟赵光义打了起来,结果被赵光义失手打死了。等等,各种猜想都有。 那天晚上,赵匡胤究竟说的是“好做”还是“好为之”,其性质是大为不同的。如果是“好做”,意为你好好做,说明赵匡胤还是相当信任赵光义的,将有大任托付给他,让他不要辜负了自己的殷切希望,一定要干出一番成绩来;如果是“好为之”,则情况恰恰相反,说明这兄弟俩当时一定是起了某种争执,赵匡胤让其弟要好自为之,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赵匡胤已不再信任其弟。因为没有第三人在场,当时赵匡胤究竟说了什么,应该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了。不过如果让笔者猜测他当时说了什么话,笔者相信,应该说的是“好为之”,而不是“好做”。也就是喝酒时,兄弟俩应该是起了某种争执,而史书所描述的赵光义时而避席,摆手后退,像是在躲避,又像是在谢绝什么,把当时的场景描述成好像赵匡胤将来要把皇位让给赵光义,赵光义一再推辞的样子,这显然不是真实的情况,而是经赵光义一朝修饰过的语句,或者是当时的历史学家故意把赵光义的登基说成是合法的继承(包括后面说到的“金匮之盟”,也是为这一思想服务的)。 经笔者认真考证,赵匡胤的八字为:丁亥 癸卯 丁酉 甲辰。6岁起运。 此造形成杀印相生的格局。而其所行大运,壬寅、辛丑、庚子、己亥,也是一路顺畅。在丑运的戊申年(948年),投身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丑运的辛亥年(951年),郭威称帝后,赵匡胤补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庚运的癸丑年(953年),赵匡胤转为开封府马直军使。庚运甲寅年(954年),柴荣即位后,擢升赵匡胤执掌禁军(这是一步相当重要的升迁,使其具有了“陈桥兵变”的军事基础)。子运的庚申年(960年)正月初二夜正月初三晨(因为还未立春,实际仍在己未年),其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成为大宋朝的首任皇帝。应子运成为皇帝者,乃七杀到位,杀者,威权也。到了戊戌运的丙子年(976年),伤官有力合制了七杀,戌运又穿坏了杀的原神,官运到头,这个皇帝做不成了。而酉戌相穿,穿者,害也。害即谋害。此象说明,赵匡胤绝非自然死亡,而是被人害死的。具体来说,就是被赵光义害死的。因为赵光义是唯一的嫌疑人,也是赵匡胤暴亡后的最大受益者。 可能有人会问:赵匡胤和赵光义是亲兄弟啊,亲弟弟怎么会把亲哥哥害死呢? 问这个问题的人,可能是属于“性本善”的人。但是,观历史上历代的帝王将相,为了争取皇位,父子相杀、兄弟相残、夫妻相害、叔侄相斗、宗室相战,这样的历史一遍又一遍地重演,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再多一个赵光义的例子,又有何奇怪呢? 而且,从赵光义历史上的所作所为看,也可以说是下毒的老手。比如,公元965年,后蜀末帝孟昶“暴病”身亡,普遍认为,这就是赵光义下毒的结果;公元978年,南唐后主李煜离奇逝世,应该是死于赵光义所赐的“千机药”;公元988年,吴越国王钱俶过六十大寿,不久这位仁兄就与世长辞了,而在去世前,他刚喝过赵光义的赐酒。可见,只要是赵光义不想让活着的人,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就把对方毒死,包括对他的亲哥哥赵匡胤。而毒死他哥哥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争夺皇位! 因此,赵匡胤是被赵光义害死无疑。 二、关于“金匮之盟” 建隆二年(961年)六月,即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赵匡胤的生母杜太后弥留之际忽然传召赵普进宫。赵普来后,杜太后问赵匡胤知不知道他为何能得天下。赵匡胤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捡好听的说:“这都是因为祖上和太后积德。”不料杜太后却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因为柴荣把帝位传给幼子的缘故!倘若周朝有年长的君主,哪能轮到你当皇帝?你和光义都是我生的,你将来要传位给弟弟。四海之大,亿万之众,国有长君,乃社稷之福啊!”赵匡胤频频点头。很显然,杜太后传召赵普,就是要他为这份政治遗嘱做个见证。赵普当即在太后榻前写下这份重大的盟约,并在末尾署上“臣普记”三个字,然后将盟书封存在一个金匮中,命谨慎可靠的宫人保管。这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 上述这段文字的描述,来自于宋朝的史书记载。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赵光义是赵匡胤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因此,赵匡胤突然逝世后,赵光义继承皇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不存在篡位的说法。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么回事吗?或者说,“金匮之盟”是真有其事吗? 对于这一问题,千余年来,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论,大致有这样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金匮之盟”确实是存在的,其实际情况也如上述文字所描述,即赵匡胤逝世后,应将帝位传给其弟赵光义。关于赵光义之后如何传位,“金匮之盟”中并没有述及。 第二种观点认为,赵光义后来所公布出来的“金匮之盟”,是被篡改过的文字。“金匮之盟”的原始内容应为赵匡胤传位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传位给三弟赵廷美,赵廷美再传位给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如此一来,即能避免“主少国疑”的情况出现。 第三种观点认为,“金匮之盟”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是赵光义为了说明其皇位合法性,而联合前宰相赵普炮制出来的虚假盟约。 观赵匡胤的八字,此时处在子运辛酉年,正是运势上升期。如果此时让他签定一个将来让他传位给其弟的所谓“盟约”,心情必定极度不爽,这与其八字所处的阶段并不相符。 笔者认为,杜太后临终前,给儿子赵匡胤交待一些后事,讲一讲她的人生感悟,这也属正常。杜太后的一生,经历了整个唐末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在五代时期,王朝的更替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五代的十三个帝王,没有一个在位的时间超过十年,平均在位时间仅四年,其中七个人死于非命。杜太后的人生经验告诉她,一个国家要想稳定,非要有一个年富力强的国君不可。因此,杜太后在人生的最后时光,把她的这些感想(甚至包括兄弟同心之类的话)告诉赵匡胤也是极有可能的。而因为赵普是杜太后的“干儿子”,在杜太后临终前来病榻前陪伴最后一程、聆听一下最后的教诲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如果将这场讲话上升到一个“盟约”的高度,应该不太可能,更谈不上是一个“遗诏”,对赵匡胤来说,至多只是一个“合理化建议”。因为杜太后毕竟只是一个妇道人家,对儿子赵匡胤能够做皇帝并无大功,在赵匡胤做了皇帝后,也从不干预政事,因此不太可能强制性要求赵匡胤把帝位传给其弟。而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杜太后病重那年,赵匡胤才35岁,正当壮年,长子赵德昭也已11岁。事实上,在后来赵匡胤逝世时,赵德昭已26岁,完全具备入继大统的条件。因此,在不知赵匡胤将来真实寿命的情况下,她绝不可能强制要求赵匡胤把帝位传给赵光义。况且,当时如果真有这样一个“盟约”或遗诏,在赵匡胤暴亡、赵光义继位时应该当场公布出来,以杜绝朝野上下因为其有弑兄之嫌而觉得其帝位名不正、言不顺。实际上,直到杜太后逝世二十年后的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才在已罢相多年的赵普的“配合”下,将此“盟约”公之于众。而在此“盟约”公布前后,赵普也再次受到重用,先被擢升为司徒兼侍中,后又再度出任宰相一职,很明显是和赵光义利益交换的结果(即帮赵光义伪造“金匮之盟”)。因为赵光义太需要这样一份“金匮之盟”,来给自己的即位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以使自己的形象能够更加光辉高大。 在杜太后去世后不久,赵匡胤即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同平章事,后又封晋王,位在宰相之上。按五代惯例,似乎已经赋予了赵光义准皇储的地位,而对自己的儿子却没有什么重用的表现。很多人据此认为,正是因为有了“金匮之盟”,赵匡胤才这么做的。笔者要说,赵匡胤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什么“金匮之盟”,而是因为母亲杜太后刚刚去世,让赵匡胤觉得亲情的重要,加之受了杜太后临终前讲话精神的影响。况且,当时赵光义已经23岁,而赵德昭才11岁,总不能让一个11岁的小孩去当开封府尹,更不能让外人去干,把首都的党政军一把手这样重要的职位交给自家亲兄弟去干,总比交给外人放心。并不能据此说明,赵光义就拥有了皇储地位。而赵匡胤后来一直没有立赵德昭为太子(储君),也许是他觉得自己一直身强力壮(事实上直到逝世前,赵匡胤的身体确实非常好),再干20年皇帝都没有问题的。当然,如果赵匡胤不暴亡的话,应该也会考虑立太子的问题了。因为赵匡胤当时曾一度考试迁都洛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摆脱赵光义在开封已经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势力范围。如果迁都成功,下一步应该就是立太子的问题了。即使迁都没有成功,赵匡胤也开始在多方面打压赵光义,调整以前对赵光义各种重用的政策了。当然,赵光义对此具有高度敏感性,于是便先下手为强,毒死了赵匡胤,自己坐上了皇位。没几年,为防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弟弟赵廷美和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也都被赵光义搞死了。 三、结论 “斧声烛影”中的赵匡胤是被赵光义毒死的。“金匮之盟”尽管有杜太后讲话精神的影子,但也是赵光义在赵普的配合下,伪造出来的。而很多史书上的描述并不可信,特别是宋朝当代的史书,不知被赵光义本人或一些“抬轿子”的文人篡改或美化过多少遍了。后代再引用被篡改或美化过的前朝所谓“史实”,更会让后人觉得此事扑朔迷离了。 如此而已。 (易灵作于2020年5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