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言如果当初崇祯果断迁都南京,明朝绝不可能灭亡。其理论根据是,南京本来就是明朝的留都,当时明朝有两个都城,一个是北京,另一个就是南京。南京有一套与北京一样的行政班子,被称为南京六部,除了六部以外,还有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南京不仅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而且还有南京紫禁城,与北京的紫禁城在宫殿建筑的规制上是一样的。以上条件是明王朝立国江南所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如果崇祯皇帝真的迁都到了南京,可以马上立国。从战略上来讲,如果明朝让出北京,李自成则可能比满清先占领北京。这样,大明就有一个极其有利的局面。反观李自成就会处于不利,因为李自成北面要防守满清,南面要防守大明,处于腹背受敌,迟早必败。迁都南京,南明的各个藩王也不会因为谁是正统而内部厮杀。整个南明王朝尚有百万军马,山海关有吴三桂的五万关宁铁骑,李自成不会傻到去打山海关,让后金乘虚而入。崇祯退守南京,很可能会让吴三桂回师南方,满人依然会入关,首先会与李自成决战,大明尽可隔岸观火,让二贼相争,坐收渔翁之利。李自成的大顺本是乌合之众,其势不可久,应徐图之!崇祯却要和他们硬磕,结果只有死路一条。而当时的后金到关内来其实也就是抢些东西,并没有称霸中原的野心。即使其有称霸中原的野心,凭其仅有的十万军队,谅其也不敢打到南方来。而当时的江浙一带,并没有陕西、河南那样的蝗灾旱灾,相对来说,经济繁荣、人民安康,待在南京站稳脚跟,整军备战,假以时日,再去对付李自成和后金,崇祯完全有翻盘可能。所谓的退一步海阔天空。 其实当时崇祯也考虑过迁都事宜的。只不过,在中国古代,迁都是一件大事,帝王的宗庙、社稷、陵寝,皆在京师附近,抛弃宗庙、社稷、陵寝,罪过非常之大,就像“冲家”一样。因此,迁都是非常令人忌讳的事。不到万不得已,一国之君是不敢也不会迁都的。尽管崇祯本有迁都欲望,但是朝廷内部没有人敢于为皇帝承担责任,加之一些言官、大臣极力反对,迁都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不迁都的结果就悲催了:1644年3月18日夜,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下上吊自杀了!延续了二百七十余年的大明王朝就此灭亡。实在令人唏嘘。 如果当初崇祯迁都南京,明朝就不会灭亡,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有人在,并且这种论断一直持续了三百多年。 对于崇祯的自杀,笔者也一直觉得非常可惜。毕竟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但是如果崇祯迁都了,明朝真的就不会灭亡了吗? 我们不妨从崇祯的八字上来分析一下: 崇祯皇帝朱由检生于公元1611年农历辛亥年腊月二十四日卯时 辛亥 庚寅 乙未 己卯 1岁起运。大运分别为: 1岁:己丑 11岁:戊子 21岁:丁亥 31岁:丙戌 41岁:乙酉 观此造,乙木生于寅月得助,年日时支亥卯未三合木局,木势极旺。地支四字皆与己一伙,地支者,代表远近不同之土地与人民,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造贵为皇帝就不足为奇了。1627年,天启帝驾崩,朱由检于皇极殿即皇帝位,以次年为崇祯元年。 应该说,崇祯是明朝最倒霉的一个皇帝,经过万历、天启帝后,明朝已被折腾得奄奄一息。崇祯上台伊始,好不容易搞掉了阉党,又出来党争、后金入侵。本想坚持几年,搞好国内经济建设,再去收复大好河山,结果陕西、河南连出天灾,民变不断。派出一拨又一拨的猛人,刚收拾完民军,后金又来入侵;后金收拾得差不多了,结果又出来更大的民变。因此,崇祯当政的十几年,一直处于焦头烂额的内外交困中。他这个皇帝,真不是好当的!崇祯很节俭,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据史料记载,每天要工作七八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第二天还要接着干,日日如此年年这般……这要放在今天,这态度,这工作量,妥妥地劳模+铁人! 在丁亥大运,情况尚可维持。但一进入丙戌大运,丙火直克官星,戌土刑坏乙木的坐根,破坏了亥卯未三合,情况急转直下。1641年,由于河南连年大灾,李自成在河南的起事势如破竹,此年攻克洛阳等重要城市,活捉福王朱常洵等人,传说李自成下令将福王的肉剁碎,并与鹿肉一起放在大锅里烧滚,谓“福禄宴”,犒劳将士。应该说,李自成攻克洛阳是他走向胜利的重要标志。由于“闯王来时不纳粮”,还管饭吃(粮食皆来自朱常洵之流以及一些大户的粮仓),处在饥饿线上的民众,热烈响应李自成农民军的号召,纷纷参军。李自成农民军迅速壮大成为拥有百万的大军,成为明末农民军的主力。历史记载说:“远近饥民荷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是而后,所过无坚城,所遇无劲敌,诸将皆望风走。即秉钺者以名节自许,不过以身予敌而已矣。”这是李自成平生的重大转折,也是明末农民战争的重大转折,从此农民军开始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劣势变为优势,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流动作战,进入大规模的、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新阶段。1642年,清军攻克松山。巡抚丘民仰及总兵官曹变蛟、王廷臣等皆死。洪承畴、祖大寿被俘(此二人皆当时为数不多的军界牛人)。后二人皆降清。此年张献忠、李自成连连攻城拔寨,迅速占领大片领土。1643年,李自成攻陷承天(今湖北钟祥),建立大顺政权。张献忠、李自成继续攻城掠地,崇祯政权岌岌可危。1644年,后来的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李自成用不到两个月时间,便从山西打到北京,一路所向披靡,都没有遇到明军象样的抵抗,很多明朝将士直接没有任何抵抗就缴械投降,没三天工夫便把北京城打下了。 如本文题,如果崇祯果断迁都南京,明朝会延续吗? 笔者的结论是: 不能! 南迁的话,即使崇祯挺过了1644年,但他也挺不过1646年!因为1646流年为丙戌,而从1641年开始走的大运亦为丙戌,所谓的“岁运并临”,且丙、戌皆为凶字,此年崇祯即使不自杀,也会被他杀! 或有人问:如果迁都南京明朝于1646年灭亡,那会亡于谁手呢?是亡于后金还是亡于李自成?笔者认为,必亡于李自成!因为如果迁都,李自成不太可能去攻打没有政治意义的北京(至多是打过抢点粮食就跑),况且北京离后金那么近,而转头攻打南京。从崇祯的八字和大运看,其病在戌,李自成为戌人,因此崇祯必亡于李自成(或又问:李自成不是于1645年被人杀了嘛?怎么说1646年仍亡于李自成呢?须知,这里是基于崇祯迁都的假设。如果崇祯迁都了,李自成就不会去攻打北京,吴三桂就不会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就不会被吴三桂和后金联军打败,1645年李自成就不会被人杀死。其实命运有时是双选题,而不是单选题!) 我们分析一下崇祯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崇祯本人的个性,其实也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1、从崇祯的个性来说,偏于软弱,生性多疑,没有决断力。比如他所提拔内阁大学士(内阁是明朝位高权重的部门,拥有代替皇帝起草批示的权力,内阁大学士自然是官场中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其中排名第一的叫内阁首辅),由于党争、派系斗争,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崇祯帝居然采用抓阄的方法来任用内阁大学士,实乃儿戏。试想,这种通过抓阄方法上台的官员,反正又不是崇祯直接指任或者通过考核其“德能勤绩廉”上台的,不会对他感恩戴德,谁还会为他卖命干活呢?并且,崇祯在任的十七年,频繁更换内阁首辅和内阁大臣,仅内阁首辅就更换了五十位,一般也就干个几个月就下台了。而他杀了袁崇焕,也是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自己想迁都时,如果自己真下定决心迁都,还是可以迁成的。但他为了不承担迁都的责任,偏要征求群臣的意见。特别是当左中允李明睿在朝会上提出迁都议题时,内阁大学士陈演和魏藻德带头反对,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激烈谏阻,全是冠冕堂皇的高调,还有言官激动得痛哭流涕,仿佛崇祯帝要是南迁比要了他的命还难受。甚至出了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人心的言论。崇祯帝一看,这不行,既然有大臣反对,只好作罢。看来崇祯帝尚不懂什么叫“民主集中制”,光知道“民主”,而不知道“集中”。 2、明朝的官员当时已经腐败透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崇祯三年,西北灾荒,派下去十万石粮食赈灾,从京城出发的时候,就剩下五万石;到地方,还剩两万石;分到下面,只剩一万石;实际领到的,仅五千石。官员当官,没多少是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的。 3、明朝党争严重。臣权内部由于利益的争斗分化出了众多的小集团。这些小集团常常以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为发力点党同伐异大肆打压对手,吵来吵去。天启皇帝朱由校时期的阉党和东林党之争将明朝的党争推到了最高峰。大臣的利益前途不是看德行和政绩而是看是不是在党争之中站对了队伍。这些毫无意义的党争耗尽了大明王朝最后的元气。 4、明朝末年,连年灾荒。据史料记载,崇祯元年,陕西旱灾;崇祯二年,陕西旱灾;崇祯三年,陕西旱灾;崇祯四年,陕西旱灾;……崇祯十年,河南蝗灾旱灾;崇祯十一年,河南蝗灾旱灾;崇祯十二年,河南蝗灾旱灾;崇祯十三年,河南蝗灾旱灾。民众没有生路,很多地方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看来崇祯同志的运气实在是太差了。在此种情况下,出现民变、兵变,就在所难免了。 5、后金不断骚扰。明末国内外矛盾的激化,明廷忙于对付内地流贼,疏忽了对努尔哈赤部的防范。前后两次在朝鲜的抗倭援朝,国力消耗巨大,从而给了努尔哈赤在东北做大的机会。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此后,后金军队不断对明朝疆域内的人民进行烧杀抢劫,而使明朝南北腹背受敌。 6、明朝民众的负担重。明朝中后期,军屯遭到破坏,屯粮减产,屯军逃亡,明政府不得已实行了募兵制;加之战事逐渐频繁,军费开支成为明政府财政沉重的负担。又因皇室的奢侈腐化和宗室的膨胀,明王朝财政入不敷出,陷入了财政困境。为走出困境,明政府少有开源节流,而是直接向民众增派税收,引发了民众抗税的风潮。特别是在陕西、河南等地连年灾荒的情况下,民众的负担不降反升,从而使明朝极大地失去了民心。 7、崇祯已经得不到官僚以及民众的支持。由于崇祯在官场的瞎折腾,使崇祯失去了“官心”。由于民不聊生,崇祯也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这也符合伤官大运的本性)。特别是在崇祯的最后一天,召集群臣开会,没人理会;想要出城,守城的不让。一个皇帝到了这种地步,实在让人心寒,除了吊死自己,其他也实在做不了什么了。 史家如何评说这段历史,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研究角度不同,研究结论便自然不同。本文仅是易灵从命理角度得出的结论,即:如果崇祯真的迁都南京,至多只能让明朝多延续两年而已,到1646丙戌年必亡。 尽管这是大明王朝以及崇祯本人的命运使然,但是明朝灭亡的原因还是值得后人总结和吸取教训的。作为一个政权,要想长治久安,从表象来说,首先应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能够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应采取符合国情的政治体制,既要民主,也要集中;应精减机构,形成一个清正廉明的政治风气;应形成官民一家亲的良好氛围,而不能形成两者的对立,特别是严重对立;政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而不是只为少数人的利益;应科学制定赋税制度,切实减轻人民的负担;注重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的发展,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应倡导“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减少那种无意义的纸上谈兵;应切实搞好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给,提高土地的人口承载力,以有多余资源应对灾荒之年;应大力发展科技,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等方面的现代化。等等。从本质来说,一个国家的运气,其实也与这个国家领导人的运气密切相关。如果领导人的运气好,则这个国家的运气就好。试想,如果崇祯不走到那样倒霉的大运,料明朝也不会那样快灭亡。因此,古人将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皇帝)称为“天子”还是有道理的。如果皇帝的命运真的能顺应天道,一直走好运,对这个国家的臣民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易灵作于2017年12月24日)
|